鏡堂,在其漫長的建筑設計生涯中獲獎無數(shù),由他操刀設計的深圳科學館、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、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更是享譽海內(nèi)外。45歲的他方在建筑事業(yè)上有所建樹,而他提出「兩觀三性」建筑理念時已然79歲高齡,大器晚成的何鏡堂希望用建筑見證這個時代。
1.用16年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
對于何鏡堂而言,他的建筑人生頗有些戲劇性。
當年走出校園,滿腔熱血的他正想大干一場,**終卻不敵命運的戲弄。十幾年的時間曾輾轉(zhuǎn)多處建筑設計院,無奈被殘酷的現(xiàn)實綁住拳腳,不是建筑單位被迫解散,就是工作任務與建筑設計無關(guān),這讓他難以觸碰到自己深愛的建筑創(chuàng)作。
談起這段有些暗淡的年歲,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后的何鏡堂有些感慨,“45歲之前,我沒有一篇文章,沒有一個像樣的作品。45歲之后,我終于用16年搶回了失去的時間?!?/p>
2.中國館之父
何鏡堂**廣為人知的名號,莫過于中國館之父。
英國倫敦的水晶宮,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,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原子球館……都是歷屆世博會為舉辦地留下的標志性建筑。比起這些,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聯(lián)合設計團隊總負責人兼總建筑師,何鏡堂則用豐富多元的中國元素帶來了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設計方案——東方之冠。
3.為激變的中國而設計
如何在建筑中實現(xiàn)地域性、文化性和時代性的融合,體現(xiàn)中國特色和時代精神,是何鏡堂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的研究課題。